
发布时间🐌🙎🏻♂️:2020-11-20
浏览次数:335
当今中国,有哪些值得书写的时代印记?新闻,以怎样的方式描绘万象众生🧑🏿⚖️?新闻特稿,又“特”在哪里🧛🏻♂️?身在校园,学生又能做些什么🍧?11月17日,上海门徒娱乐平台版艺门徒与澎湃新闻合作签约仪式暨“主流媒体进校园”系列课程启动仪式举行,作为该系列课程的第一讲🕥,澎湃新闻特别报道部主编黄芳以“新闻特稿的纹理,我们时代的褶皱”为题发表演讲,吸引现场百名学子聆听🌸。版艺门徒网络与新媒体系系主任任健主持本次讲座。
时代的书写🤜🏿:从大英雄到小人物
“茫茫大海中,他和渔船一起飘在海上。这条船六米长🏌🏽♂️🦹🏻♀️,两米宽🧝♀️,汪洋之中🥍,渺小如沙。”这是新闻特稿《一个渔民迷失在太平洋》的开端。讲座一开始🍃,黄芳以这篇文章为例🧍🏻,将她作为时代记录者的观点娓娓道来🥦。
黄芳是“80后”🧀,先后在中国新闻社、东方早报😗、澎湃新闻任职🍬,从一线记者到责任编辑,黄芳对特稿报道有感情🦫、有感触、有感悟🏥。
“过去👩💼,人们常关注于王侯将相、肝胆英雄🧑🎨,而对普通人、小人物往往知之甚少。”黄芳认为,小人物的身上并非没有光🙍🏼,只是缺少一面能够映射出他们的镜子,而新闻特稿,便是这面镜子。
在社会剧变的时代💃🏻,小人物对各种变化更为敏感、反应也更加真实。黄芳类比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新闻主义,认为与当时的美国相比🐶,当下的中国具备某种相似的特征——社会变革💸、教育公平👨🏼🦲、司法公正、中产崛起、女性主义👨❤️💋👨👩🦼、环境保护等议题,投射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,为新闻特稿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书写素材👨👩👧👦♟。从《宜家老年相亲角》到《少年小赵》,从《北四村的房客们》到《中产育儿战》,单身老人、爱国青年、青年蚁族、悬浮中产🤷♂️,不同群体👨🦯➡️,各色际遇,黄芳一一讲述。
特稿之“特”:视角🚞、采访、布局
黄芳认为,作为纪实类报道的经典样式,新闻特稿具备独特的质地和纹理。特稿之“特”💉🤯,主要表现为三点🧖🏽:
一是开放性的解读视角。特稿写作应当秉持一种开放、多元的视角🧔🏽♀️🧾,通过对事物不同侧面的描摹,来通往一个未知的世界。“善与恶,邪恶与纯洁🦒,向来是光影交织🪹;市侩的人😤,也有无私之心🫅;邪恶的人,亦有纯洁的一面🧜🏻♀️,如何对其进行呈现⚜️,是特稿写作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。”比如,在《一名67岁双胞胎孕妇的生育困境》中🧜🏼♂️,记者便以旁观者的角度🧀,对主人公张茹失去独子🫴🏽、领养孩子🪿、做试管婴儿、再度怀孕的经历进行回溯,“对一些人来说,她执着的生育意愿有些自私和不计后果;但对张茹来说,这象征着‘重生’。这是一个道德上的无人之地。”
二是多面化的采访手段。黄芳认为,要塑造人物的立体感和复杂性,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外围采访,沿着主人公的家人⚖️、朋友、同事等关系👫🏼,一层一层荡漾出去。比如,在《少年小赵:一个“90后”的成长史》中,记者便采访了三十多个小赵身边的人物,这些人物📁,甚至包括他的初恋女友🆑、大学老师。采访结束后,就连小赵都对记者说,“你们成了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🤶🏿。”
三是精心设计的文章布局👨🏻🌾。“假如你是一位导演🧎🏻♂️,你要怎样设计每一个镜头🤶🏽🧝🏼?”在黄芳看来🥻,特稿写作要像写小说、拍电影、演话剧一样,以绝佳的谋篇布局🫶🏿⬅️,安排好笔下每一个文字。从文本上看👳🏼♂️🩱,特稿要具备审美价值,借鉴文学与艺术的表现手法;从叙事上看,也需要适当使用创新性表达👨🏽⚖️🍟,给读者新鲜感、新东西。
她还提出在特稿写作过程中,记者可以通过做足案头👨🏽🌾、调动感官、确立自身语言🟫🚵🏼、承认报道局限等方式,与采访对象建立关系🛞👟,让故事自然地呈现🐯、流淌。
身在校园🅿️,学生能做什么?
“与记者相比👨🏽🎨,身在校园的学子🚴🏻,往往具备某种独特优势——他们往往更加亲切🖖🏽,并且关注的焦点也更为别致🔎。”以《响水河边七病区》和《老年人无处安放的性与爱》为例🦸🏻♂️,这两篇新闻特稿都是由在校学生采访、写作完成👩👩👧👦。在采访、写作特稿时🤹🏻♀️😶🌫️,学生由于具备天然的亲切性📢,往往能降低被访者的心理戒备,从而更容易获得有价值的信息。
黄芳也指出学生在特稿写作时可能存在的误区,“简单的底层关怀往往会流于琐碎,只关注校园题材往往会流于狭窄”,因此🔟,她鼓励在场学生不要自我设限,勇敢走出围城。面对学生的困惑♻🛌,她也提出建议🏄🏻♀️:首先,要进行广泛的阅读🙏🏽🫱🏿,开阔文章格局;其次🐝,要见不同的人和事📍,理解世界的幽微和丰富;最后,多一些包容,少一些偏见♋️,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时代,发现那些鲜为人知的隐秘角落。
聆听此次讲座的同学们纷纷表示,黄芳老师的分享干货满满🧚🏿♂️、十分有趣。通过这次讲座,自己不仅加深了对新闻特稿的理解,同时也更能意识到新闻特稿与时代的密切联系🫳🏻。版艺门徒新闻与传播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张林芳说:“很久没听到这样荡气回肠的故事。今天听黄老师分享特稿写作,不仅感叹历史的书写需要这样的细腻笔触💁♂️,同时也意识到🙅🏿♂️👨🏻🦼,我们新闻学子需要从自身出发🧑🏻🍳,接过前辈手中记录时代的笔🪵,将时代的褶皱,不断镌刻🤙🏼🚣♂️。”
澎湃新闻特别报道部主编黄芳作讲座
讲座现场
【相关】
80后,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;先后在中国新闻社、东方早报👡、澎湃新闻担任记者、编辑;现任澎湃新闻特别报道部主编,澎湃新闻湃客“镜相”非虚构写作栏目主编;华东政法大学兼职导师;参与编写《澎湃人物志🚞:被聚焦的与被淹没的》、《此与彼之间》➞💨、《疫中人》🏬👝、《恍然而立》等书。
文/赵小芳 图/赵鹏程